英雄史观不可取啊,秦始皇在他的位置上,很好完成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值得肯定,但是也要考虑到先秦各国政治家和思想家,从孟子到韩非,对于天下归一的探索和追求,比如楚国发明了县制,郑国公布了第一步成文法,同时后世汉代郡国并行制的尝试,包括对各地方神话的统合与历史构建,地方上的分裂与统一几千年未曾断绝过,而不能仅仅看到秦始皇牛逼,也要看到秦代普通公务员,文武大臣,民众的历史作用,也是不可忽视的。
学习历史是一件很专业性的事情,过去发生了什么,后人通过遗留下的书籍典故可以略知一二。而过去真正发生了什么,后人需要自己去考证去证实。本站史记非彼史记,只希望能记录下一些关于历史的说法,来让后人自己去考证。
北宋学士李世衡喜爱收藏墨宝,他有一部法帖,是晋朝大书法家的真迹,收藏在儿子李绪处。长安有个姓石的从事官,向李绪借此帖去欣赏,却悄悄临摹了一本,献给了潞国公文彦博。文彦博以为是名家真迹,珍爱异常。
不久,文彦博大会宾客,并拿出收藏的字画让大家欣赏。李世衡也受邀参加。一见此帖,李世衡大吃一惊:“此帖乃吾家物,何忽至此?”急忙叫仆人回去取帖来验证。不一会儿,仆人带着法帖来了。李世衡仔细一看,才知道文彦博的那本是临摹的。再问仆人,方知李绪曾将此帖借给石从事,而文彦博也不讳言“墨宝”系石从事所献。
真相大白,李世衡拿出真迹,将石从事借帖临摹而转赠的经过如实告诉了文彦博。在座的客人们听了,纷纷涌上前来,拿着两本字帖反复比较、辨别,最后一致认为:潞国公收藏的那本是真迹,而李学士的是摹本。
李世衡私下里长叹一声说:“彼众我寡,岂复可伸?”他们人多势众,又众口一词,我哪里分辩得清?今天我才深深体会到,身世显赫,假的也能变成真的;地位低微,真的也会变成假的啊!
谁的官大、谁的权重,谁就拥有了真理。这是封建社会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李学士其实应该感到宽慰,因为这条“真理”不过使他的一本字帖受了委屈,而在其生前身后,却有不少人受这条“真理”戕害,付出了更高的代价。
科举的八股文要怎么写?八股文有多难?
科举的八股文要怎么写?八股文有多难?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古代的科举考试,虽然不同于现代的考试,科举的基本制度是为了选官,但是这种通过考试的办法选拔人才,确实是一种不错的办法。不过在古代,科举制度虽然比较完善,但是科举的内容却不是特别的能够发挥考生的才华,尤其是后来出现的“八股文”,简直就是一场灾难。那么,八股文到底是什么?八股文又应该怎么写呢?
“经义之文,流俗谓之八股”,八股只是民间的叫法,考八股,其实还是考经义。
八股文有固定的格式,通常由破题、承题、起讲、入题、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出题、落下10部分组成。
“破题”“承题”“起讲”是用简单的句子来概括全题。“入题”
“出题”为点出题目。“落下”又称“收结”,为全篇结尾。
庄瑶殿试卷,清嘉庆二十二年(1817),长258厘米、高44厘米、宽10.7厘米,现藏中国科举博物馆。殿试由皇帝亲自主持,在科举考试中规格最高,试卷卷首有“第贰甲第贰拾玖名”的字样,内侧有庄瑶中秀才、中举人和参加会试的年份,整张试卷完整地保存了殿试收卷、弥封关防、阅卷、钦点的全过程。
明、清时乡、会试头场试四书五经,均用八股文,其书写格式及字数也有严格规定。
明洪武十七年(1384)规定,书义每道200字以上,经义每道300字以上。万历八年(1580)又规定,限500字以内,过多者不予誊录。清顺治二年(1645)规定,每篇限550字。康熙二十年(1681)增为650字,乾隆四十三年(1778)定为700字。超过者不予录取。
这种文体形式死板,内容固定,严重束缚了人们的思想。光绪二十七年(1901)八月下诏,改革科举,“凡四书五经义,均不准用八股文程式”,结束了以八股文取士的历史。
韩菼,不但是康熙十二年(1673)癸丑科会试的第一名——会元,而且在紧接着由皇帝主持的殿试中,因其策论主张撤去“三藩”,正中康熙下怀,就被钦点为状元,即第一甲第一名。
韩菼的原文如下:
[破题]
圣人行藏之宜,俟能者而始微示之也。
[承题]
盖圣人之行藏,正不易规,自颜子几之,而始可与之言矣。
[起讲]
故特谓之曰:毕生阅历,祗一、二途以听人分取焉,而求可以不穷于其际者,往往而鲜也。迨于有可以自信之矣,而或独得而无与共,独处而无与言。此意其托之寤歌自适也耶,而吾今幸有以语尔也。
[入题]
人有积一心之静观,初无所试,而不知他人已识之者,神相告也。故学问诚深,有一候焉,不容终秘矣。
[起股]
汲于行者蹶,需于行者滞。有如不必于行,而用之则行者乎?此其人非复功名中人也。一于藏者缓,果于藏者殆,有如不必于藏,而舍之则藏者乎,此其人非复泉石中人也。
[中股]
则又尝身为试之,今者辙环之际有微擅焉,乃日周旋而忽之,然与人同学之谓何?而此意竟寂寂人间,亦用自叹矣。而独是晤对忘言之顷,曾不与我质行藏之疑,而渊然此中之相发者,此际亦足共慰耳。
[后股]
[束股]
惟我与尔参神明之变,而顺应之无方,故虽积乎道德之厚,而总不争乎气数之先。此时我不执其为我,尔亦不执为尔也,行藏又何事焉?我两人长留此不可知者予造物已矣。
结尾是大家都感兴趣的观点:长城这么矮究竟能拦住什么?
拦马队。只要马过不来,蒙古人进来就没有多大杀伤力,保不齐都赶不上占山为王的草寇。再说,虽然它不很高,但也不是立时三刻就能爬上来的,因为墙头上都是流动哨。还有,墙是建在山脊靠外一侧的,墙根底下不是平地,是很陡的山坡,无形中就增加了攀爬难度,降低了进攻效果。建在平地上的城池,墙高得多,都经常被攻破,而长城从未听说被人从某个中间段攻进来的。毁垣而入的情况不少,但都是趁防守松懈的时候拆墙,没有强攻的,因为在平地上攻城跟在山坡上攻城不一样。另外,毁垣,爬过来就行了,为什么一定要拆墙呢?因为人能爬墙,马没法爬,不拆墙,马队进不来。所以,它就是挡马队的。它再矮也比马栏高。马栏都能把马挡住,何况是长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