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史观不可取啊,秦始皇在他的位置上,很好完成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值得肯定,但是也要考虑到先秦各国政治家和思想家,从孟子到韩非,对于天下归一的探索和追求,比如楚国发明了县制,郑国公布了第一步成文法,同时后世汉代郡国并行制的尝试,包括对各地方神话的统合与历史构建,地方上的分裂与统一几千年未曾断绝过,而不能仅仅看到秦始皇牛逼,也要看到秦代普通公务员,文武大臣,民众的历史作用,也是不可忽视的。
学习历史是一件很专业性的事情,过去发生了什么,后人通过遗留下的书籍典故可以略知一二。而过去真正发生了什么,后人需要自己去考证去证实。本站史记非彼史记,只希望能记录下一些关于历史的说法,来让后人自己去考证。
战国时期的史料给人的最突出的印象是,战争日益加剧。所以许绰云编写的统计材料乍一看显得令人吃惊:根据这项材料,公元前722—前464年的259年中,只有38年没有战争,而在公元前463至前222年的242年中,没有战争的年份不少于89年。但是在这种情况下,主观的印象比用统计学来衡量更有意义,因为后一种方法掩盖了一个事实,即春秋时期与战国时期相比,战争虽然更加频繁,同时有更多的国家卷入,但规模要小得多,时间较短,也不那么激烈。春秋时期的战事是由驾战车的贵族所支配,他们根据骑兵的规则交战,对他们来说,威信和“面子”更重于实际所得。战国时期的战事由职业的将领所支配,他们为雇佣他们的任何国家拼死作战,争夺领土和资源。战车的作用(在不规则的地形中战车总是难以驾驶的)大为降低,而群体步兵的作用则相应地提高了。在公元前4世纪末,中国人(特别是公元前307年的赵国)从亚洲腹地骑马的游牧民族那里学会了作为步兵的一个重要补充手段的骑射术。很可能约在同一时期,中国人发明了弩,在中国历史的大部分时期中,它一直是一种主要的兵器。
军事技术的其他进展包括与攻防有城墙的城池有关的那些战术改进。从计量的方面说,出现了关于战国时期后期军队规模报道的可信性的问题。所产生的一个类似的问题与大战的伤亡数有关。在附录3中,对这两个问题都要作更详细的讨论。
春秋战国疆域:国家的兴衰成败疆域的扩大缩小
春秋地图和战国地图异同点就在于国家的兴衰成败,疆域的扩大缩小。春秋战国形势图是一个动态的变化,直至秦始皇统一天下,古中国的版图还在变化之中。
由于东周时期各个诸侯国战争不断,而东周的疆域也只能从各个诸侯国算起。
秦:约占有今陕西关中和甘肃东南部。
魏:约占有今山西南部,河南北部,中部和东部。
赵:约占有今山西北部,中部和河北中部,西南,内蒙古自治区的一部分。
韩:约占有今河南中部,西部,和山西东南部。
齐:约占有今山东北部,河北南部,西部,和山西东南部。
楚:约占有今湖北全省,河南,安徽,湖南,江苏,浙江的一部分。
燕:约占有今河北北部,辽宁,吉林的一部分。
结尾是大家都感兴趣的观点:你曾经误解最大的一个历史人物是谁?
柳宗元。武则天时期,有个人为父报仇(其父死在这官吏手中),杀了一个官吏。然后自首。武则天问群臣该怎么判,陈子昂(幽州台那个)说他为父报仇是尽孝,该表扬,但杀人犯法,所以还得处死。应该先表扬,再处死。群臣和武则天都很满意陈子昂的判法。【之前没想到很多朋友对这里柳宗元和陈子昂同屏存有疑惑,其实是我疏忽了,以为这里不用专门写出来具体的时间。为了让后边的朋友一目了然我在后边加个时间修饰一下吧。】【若干年后】柳宗元大为反对,说:【他杀官吏,是为父报仇,有什么仇恨才会让他去杀人?应该好好的查一查这个事,如果官吏有错在先,那么这个孝子正是替刑部干了应该干的事情,应该表扬他,同时严查刑部,当年为什么纵容那个官吏违法?】看到这里,我印象中那个写文章的柳宗元一下就高大丰满起来了。这才是真正有思想的人啊! |